新聞稿 即時發佈
「40歲或以下人士院外心臟停頓(OHCA)存活率」研究(2020-2023)
院外心臟停頓發生率最高地點竟是家中 每星期有3宗年輕OHCA在家中發生
做個勇敢急救者 搶回至親的生命
(香港,2023年 11月 30日)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(心律會)委託 香港理工大學 (理大)康復治療科學系 研究團隊 ,並與 香港消防處 合作,共同開 展 「 40歲或以下人士院外心
臟停頓( OHCA)存活率」研究 。研究團隊以 2020年 1月 至 2023年5月期間,全港接近3萬宗 OHCA個案為基礎,針對 40歲或以下 人士 的情況、發生地點以及公眾對心肺復甦法( CPR)和自動 體外 心臟 除 顫器( AED)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 ,以 全面 找出 提升特定群組存活率 的因素 從而 有助制定 本港 相關 公眾健康 策 略。
每星期有3宗年輕OHCA在家中發生
理大 研究 團隊分析本港於2020年 1月 至 2023年 5月 期間 發生 29,985宗 OHCA個案,發現其中40歲或以下人士 的 OHCA個案達1,395宗。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徐幻博士表示:「研究發現 40歲或以下人士的OHCA個案佔整體的4.65%,較2017年至2020年中同類型研究的上升。」
過往市民一般認為OHCA個案多數發生在公眾地方,例如球場等。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、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教授表示:「是次研究發現接近一半的年輕OHCA個案主要在家中發生,平均每星期有3宗案例在家中發生。」符教授補充 : 「當中40歲或 以下年輕個案抵院存活率僅爲9.3%,不足40%的年輕個案在抵院前曾接受CPR急救,而曾接受AED急救的更不足10%。」搶救OHCA個案的時間非常短暫,存活率也隨時間流逝大幅下降。
提高AED可用率 鼓勵市民進行急救
若OHCA個案被及時施行CPR或使用AED進行急救,可大幅度提高心臟停頓復甦成功率。惟根據研究團隊後續展開的問卷調查發現,約7成受訪者在完成CPR及AED急救訓練後,在遇上緊急情況時亦未必會進行AED急救。其主要原因是認為AED數量太少,若能夠增加AED數量及加強市民對AED位置的了解及認識,相信有助鼓勵市民進行急救。
三大重點提高存活率
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醫生關注CPR及AED的公眾普及程度,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。以設置AED為例,深圳的AED與人口比例為1:405; 而香港AED與人口比例則只有1: 1,498,遠低於深圳地區。OHCA發生後,黃金拯救時間只有5分鐘,如果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,每延遲1分鐘,存活率便會下降7-10%。刻不容緩的施救,是提升存活率的重要因素。
為提升提升OHCA存活率存活率, 蕭醫生提出三大重點建議:一、急救教育普及化和多元化,將急救訓練教育推廣至小學,從小培養大眾對急救知識的認知,朝全民急救邁進;二、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能夠獲得AED的幫助,建議關注住宅屋苑的AED的添置。三、引進科技,提升患者獲救機會,鼓勵善用更多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協助公眾施行急救。
為進一步保障生命,蕭醫生亦鼓勵設置了 AED的機構及屋苑參與香港消防處 「 AED 睇得到用得到 」計劃,以便市民得知 本港 AED的位置及詳情 。
遺傳性心律病患者籲及早診斷 避免OHCA發生
曾經歷OHCA的阿賢分享:「如平常一樣到公司上班,期間正想接聽同事電話時,突然暈倒、不醒人事。」阿賢當時並沒有發現原來自己患有遺傳性心律病 (SADS) 的其中一種 「長QT綜合症」。在不知情況之下,為了治療第二個病,服用了誘發嚴重心律不正的藥物,導致心臟停頓。現在為了避免使用能延長 QT間期的藥物,她會參考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(心律會) 網頁上的藥物連結。
阿賢入院期間曾經歷一整天都處於危急狀態,心臟停頓了超過20次,全靠AED擊活。她表示:「不敢想像如果這20次是發生在家中而身邊沒人替我使用AED,我今天可能沒法坐在這裏跟大家分享。」她希望大眾可以關心屋苑和社區AED所在位置,同時鼓勵大眾要學CPR及AED,為身邊人多添一份保障。
作為遺傳性心律病患者,阿賢亦關注家庭狀況,「經診斷後,有部份家人都患有同一種病,不過家人風險不高,釋除了疑慮。」她期望大眾不要諱疾忌醫。如果發現家族成員患有遺傳性心律病,應該及早進行診斷,了解自己情況,預防OHCA發生發生。
心律會提倡了解心臟預警訊號
OHCA成因有很多,能導致表面上健康而又未診斷的年輕人突然猝死,而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(SADS)是其中一種可能。預防勝於治療,心律會特設「SADS 心臟專科門診」資助計劃及「SADS 基因檢測」資助計劃。資助因 SADS 有關或不明原因心臟猝死
者的直屬家庭成員,進行首次心臟科專科臨床檢查和有關SADS 基因檢測,藉此鼓勵家屬盡早進行檢測,從而減少因 SADS 而不幸猝死的個案。心律會呼籲市民多加留意心臟的預警訊號及了解家族病歷,若遇到心臟預警訊號,應盡快尋求心臟專科醫生協助。
新聞稿 即時發佈
「 院外心臟停頓( OHCA )存活率」研究 新聞發佈會
香港首個採用長達 3 年病例數據的 「院外心臟停頓存活率」研究
年輕人及時使用 自動體外 心臟除顫器 存活率提升近 10 倍 八大潛在策略提高存活率
(2022年6月15日) 院外心臟停頓(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,簡稱「OHCA」)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。若對突發性院外心臟停頓患者,延遲每分鐘施行心肺復甦法(CPR)或以公眾可使用除顫器(PAD)1 進行急救,其存活率將下降7-10%。為了解香港院外心臟停頓的患病率及存活率,遺傳性心律基金會(心律會)委託香港理工大學(理大)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香港首個採用長達3年病例數據的「院外心臟停頓(OHCA)存活率」大型研究。研究主要目的是暸解香港40歲或以下患院外心臟停頓(OHCA)年輕患者的患病率及其存活率,並找出提高此特定群組存活率的因素。
香港整體院外心臟停頓(OHCA)存活率低
團隊分析本港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22,014個院外心臟停頓病例,其中21,617宗病例死亡。當中識別出共829宗40歲或以下OHCA病例,只有35宗(4.2%)個案能於出院時存活。更甚者,40歲或以下的OHCA患者中曾接受過心肺復甦法(CPR)或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,分別只有34% 及6.8%。
本地年輕人每2日出現1.5個OHCA病例
是次研究項目共同負責人及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(研究)徐幻博士指:「現時的醫學研究普遍關注整體的病發和存活率,對年輕患者所知有限。是次研究範圍同時聚焦40歲或以下的年輕人,是全球同類研究中首次關注的特定群組。」理大的研究發現,年輕群組於2017年底至2020年期間平均每2日出現1.5個病例。
另一位項目共同負責人、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、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教授表示:「研究得出,入院前分別使用心肺復甦法(CPR) 或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,入院時的存活率從15% 分別明顯提高至24.8% 和44.6%;與此同時,當在事故現場施行CPR 或AED時,出院的比率分別從大約2%
分別大幅提高到9.2% 和25%。研究結果表明,如果能夠及時接受AED急救,OHCA 年輕患者的存活率將提高至10 倍。」
符教授又說,整體而言,年輕OHCA患者只有17.7%送抵醫院時仍有生命跡象,而最終可以出院的只有4.2%。年輕患者中,男女比例為2比1。
八大潛在策略提高存活率
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醫生認為「與亞洲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,香港OHCA整體存活率只有1.8%,比率相當低;全港AED的數量亦嚴重不足,相距近120倍(與日本對比,香港為5,000部,日本為61萬部)。調查結果證明,如果患者盡快施行CPR 及AED 急救,存活率可急升10倍。相反若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,每過1分鐘,存活率便會下降7-10%。」蕭醫生重申「公眾需要認識急救的重要性,普及心肺復甦法(CPR)及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更是刻不容緩。」
為提高院外心臟停頓(OHCA)存活率,蕭粵中醫生提出八大策略建議:第一,透過公眾教育使大眾加以留意個人心臟健康及警號,減低OHCA發生風險;第二,透過納入CPR及AED等急救知識至中學及大學必修科,提高公眾對急救知識的認知;第三,建議政府實施《好撤瑪利亞人法》(俗稱:好人法)消除公眾對施行急救的疑慮;第四,建議政府訂立資助政策支援戶外、公眾場所及公/私營屋苑需安裝更多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,借此提高人均AED配置比例;第五,建議統一AED標誌,以便公眾易於識別AED的位置;第六,以消防處「AED 睇得到用得到」網頁為藍本,建立手機應用程式版本,可隨時瀏覽及知道AED 位置以便大眾可迅速提供協助;第七,建議政府推行建立AED 登記制度,公眾可取用的AED均需進行登記;最後,建議政府建立OHCA登記資料庫,統一整合OHCA急救狀況、人口狀況、事發地點、存活率等。
OHCA患者親身體會急救的重要
曾經歷院外心臟停頓的患者Tommy Fung表示:「凌晨事發時自己突然失去知覺,太太描述自己當時身體僵硬,呼吸一度停止。有幸,太太與救護員保持通話,對方教導未曾學過急救的太太施行心肺復甦法(CPR)。救護員到場後立即為我施行AED,在沒有自主呼吸超過20分鐘的情況下送抵醫院。」他希望大眾不要輕視急救的重要,及時施行急救能救回家人或身邊人的一命。
心律會提倡了解心臟預警訊號
院外心臟停頓的成因有很多,能導致表面上健康而又未診斷的年輕人突然猝死,而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(SADS)是其中一種可能。預防勝於治療,為預防院外心臟停頓,心律會特設「SADS 心臟專科門診」資助計劃。資助因SADS有關或不明原因心臟猝死者的直屬家庭成員,進行首次心臟科專科臨床檢查,藉此鼓勵家屬盡早進行檢測,從而減少因SADS而不幸猝死的個案。心律會呼籲市民多加留意心臟的預警訊號及了解家族病歷,若遇到心臟預警訊號,應盡快尋求心臟專科醫生協助,減低OHCA意外發生。
SADS於香港醫療研究 (2014-2015)
華裔年輕心源性猝死的分子屍檢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kfHRy3P63tGt1_tPINX6F4obSQ_pfzJP/view?usp=sharing
SADS Foundation
Brugada Foundation
Cardiogenetica-Amc Amsterd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