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先生

馮先生於2020年11月於家中突然暈倒,妻子發現在場並靠消防處指引立即施行心肺復甦法(CPR),入院時回復微弱心跳及呼吸。馮先生於ICU昏迷四日後甦醒,沒有後遺症。馮先生經醫生診斷後發現患上遺傳性心律病。

馮先生及家人主動向心律會求助,以了解更多有關遺傳性心律病的資訊。

心律會建議除了馮先生的直屬家庭成員外,亦鼓勵其他家族成員進行心臟狀況檢查。當中有些成員透過我們的資助計劃,咨詢私家醫生,了解到自己的心律狀況。此支援個案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關係的重要性,保持緊密聯繫,讓他們更重視自己的心律狀況,並促進他們尋求心臟科醫生的意見,如有需要便可以儘早得到適切的治療。

現在馮先生已依醫生的醫治,以減低突發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風險。他積極面對人生,並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歷,提醒公眾要留意SADS的預警訊號,以及留意身邊人的心臟健康。


星島日報訪問 

「我出事那年的年初,在加拿大居住的表弟,以及他的女兒,相繼在兩個月內突然因為心臟停頓而離世,結果一個四人家庭,父親及幼女離開了⋯⋯」馮先生(Tommy)三年前經歷了兩位親人猝死,同年11月自己亦在睡夢中突然心臟停頓昏迷,終揪出肇因原來是「遺傳性心律病」,又發現其家族攜帶這病基因。

不煙不酒常做運動 突然心臟停頓

遺傳性心律基金會直言,本港雖未有遺傳性心律病的數據庫,這種心律異常有機會引起「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 (SADS)」,能導致表面上健康而又未診斷的年輕人突然猝死,可參考美國數字每年就有近 4000 人死於 SADS。

本身是運動型男士的 Tommy,會恆常游水,跑步及踏單車,過去一直健康良好,從未試過有重病,也不煙不酒。大約十年前,在一次身體檢查中,發現心電圖有些異常,但完全沒有病徵,就未有再檢驗。

Tommy經常運動,但在睡夢中突然心臟病發:

確診遺傳性心臟病 2親人同年猝死

直至 2020 年,Tommy 的 33 歲表弟及其 3 歲女兒因心臟病猝死,他才徹底檢查,終確診一種遺傳性心律病 – Brugada 綜合症,「但當時有疫情,就給自己藉口,那麼多年都沒事,又過了病發的高峰年紀,便沒刻意做任何跟進。」但在同年某個深夜,他於睡夢中突然發病。

睡夢中病發 心臟停頓20分鐘昏迷4日

那一夜,馮太在女兒房間陪睡,他則獨個兒睡。至凌晨四時左右,女兒突然聽見隔壁傳來怪聲,心血來潮弄醒媽媽,著她往鄰房看看爸爸,「太太推開房門,開燈後, 就看見我嘔白泡,雙眼反白,已沒有呼吸和意識,整個人僵硬,原來心臟停頓了⋯⋯」

當刻,馮太立即致電九九九,消防隊目又教她怎樣為 Tommy 施行心外壓;至急救員抵達,再以體外除顫器急救,但 Tommy 到達急症室前,已有至少 20 分鐘沒有自主心跳。結果,他在醫院昏迷了四日。

奇蹟甦醒 無後遺症 

「醫生對太太說,完全不知我能否蘇醒,之後又有否後遺症,因為曾經腦缺氧,很多時會有損傷,但很奇蹟地,我醒來時可立即說話、打電話回家,之後檢查身體,腦、心、肺全部沒有後遺症,感謝主!」一家信奉天主教的 Tommy 分享道。

目前,Tommy 體內植入了一個除顫器,用以監察及治療心律失常。他又鼓勵家人檢測有否攜帶問題基因,「是有風險的,但改變不到,所以我會做的,是了解這病多些。」

SADS 3大警號 出現1種即屬高危

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呼籲公眾,須留意 SADS 的以下三大預警訊號,因超過半數患者在發病前會出現至少一種「先兆」:

  1. 家族歷史中,曾有 40 歲以下的年輕家庭成員在不明原因下突然猝死;
  2. 運動、激動或受驚嚇時曾出現暈厥的狀況;
  3. 運動時,有恆常或不尋常的胸痛或氣喘。

雖然 SADS 暫時無法根治,但基金會強調,現行治療可減低猝死風險,以 Tommy 的個案為例,當安裝除顫性後,萬一出現惡性心律,儀器會電擊心臟,令心律回復正常。

遺傳性心律基金會推資助計劃檢測SADS

預防勝於治療,遺傳性心律基金會近年推出「SADS 心臟專科門診」資助計劃,資助因 SADS 或不明原因心臟猝死者的直屬家庭成員,進行首次心臟科專科臨床檢查,以鼓勵家屬盡早檢測,減少不幸個案。會方又在社區舉辦免費工作坊,教授心肺復甦法及除顫器之使用。

與死亡擦身而過之後,Tommy 更明白生命真義:「會更珍惜和家人的相處,很老土,但是真實的,花多些時間在家庭、在教會,而不是在工作。」


患者心聲

2022-01-28

亞賢

2022-01-28

芊芊

2022-01-28

樂樂

2022-01-28

阿威

2022-01-28

Peter

2022-01-28

Henry